
在法学院读书,时不时听见某某教授承担了“国家课题”,也偶尔听说某位师兄师姐参与导师“国家课题”还拿到项目分成(好生羡慕)。那么,到底什么是“国家课题”?
就法学界来说,大家平常所说的“国家课题”一般指两种:国家社科基金课题、中国法学会课题项目。这2种课题一般有以下3大特点:
1. 资助金额巨大(最高达35万元)
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的项目资助情况:重点项目282项(每项资助35万元);一般项目2574项,青年项目1061项(资助金额均为20万元)。
2016年中国法学会课题项目资助情况:重大课题1项(资助经费20万元);重点课题9项(资助经费12万元);一般课题65项(资助经费6万元);青年调研项目21项(资助经费4万元)。
2. 申报难度大,学术实力要求高
国家社科基金2016年平均立项率仅为14%,中国法学会2016年平均立项率也只有20%。
申报条件一般要求申报人具有至少副高级职称、博士学位,经院校机构、权威出版社推荐,上交真实详细的申报信息和申报材料,不允许存在一题多报、学术不端等行为,经过评委会匿名评审后的名单,还会有一段较长的公示期。
3. 课题代表法学学术动态、热点
正在准备考研,或将来考研的同学需要注意这点,申报成功的课题名称集中反映了当下法学学术热点,也就是各部门法的教授们都在研究什么,而这很有可能是研究生面试问题的主流方向。
总之,国家课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,反映了该法学院校的学术科研实力。笔者发现,北京、上海地区的法学院校申报的课题数量,几乎占总课题数目的一半,另外京沪法学院也是近年来报考热点,所以梳理了排名前五的京沪法学院校,供大家参考:

以下是北京、上海各大法学院校的课题详情,包含了具体的课题名称和负责人(其中蓝色标粗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;黑色标粗为中国法学会课题项目),看看有没有你们学校的老师:
一、北京地区
1. 北京大学法学院

2. 清华大学法学院

3.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

4.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

5. 中国政法大学

6.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学院

7.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

二、上海地区
1. 复旦大学法学院

2. 华东政法大学

3. 上海交大法学院

4. 上海政法学院

5.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

6. 上海大学法学院
